在道路交通安全“十三五”规划主要任务里,其中有一条提到“培育市场化、专业化应急救援组织,鼓励公益组织、保险行业等力量参与道路交通应急处理与救援,引导发展空中救援模式,逐步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化体系。”在2018年,工信部科技司公开征集对《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》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的意见。这些信号仿佛都在说,中国的E-call要来了。

2009年,奔驰的自动紧急呼叫功能、宝马的互联驾驶、沃尔沃的On Call、雷克萨斯的G-book智能副驾纷纷进入国内市场。E-call作为一项增值服务,是豪华车的高配车型独享的服务,但因为服务落地不理想,更不用提没接触到的普罗大众。直到厂家从高配车下放此项功能,E-call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。目前要求车辆强制配备E-call的国家有俄罗斯、欧盟和阿联酋,其中阿联酋是从今年才开始,日本已有相关的标准,不过只是引导配备,并非强制要求。E-call实现起来绝非易事。E-call需要同时攻克两个难题,一是碰撞检测,解决时效性问题;二是服务平台,解决调度问题。两者还必须无缝联动。

在国内,E-call主要分为两大类,前装和后装,主机厂都采用前装的方式,主机厂之外基本都是通过车载设备实现,或是接线降压线,或是插点烟器上。主机厂在碰撞检测上有着天然的优势,车机系统时刻监控着车辆行驶数据,发生碰撞等异常情况,第一时间就能检测到,并能及时把信息发送出去。
E-call很重要的一点,是在车上乘客无法主动呼救的情况下,依然能确保救援力量及时到达,可以说碰撞检测是E-call的前提。在国内市场,而国内大部分救援服务商所谓的一键救援,都是需要车主主动呼救,失去了E-call对生命保障的意义,且没有一个中枢能同步110、119、120、122、公益、商业等救援服务。为此,中国一键全员应急3分钟快反体系,通过建立T/CSPIA 002-2020《手机音视频紧急求助与报警系统技术要求》标准、车辆配备E-call,既可以主动,也可以被动同步至110、119、120、122、公益、商业等救援服务。在自身服务平台为基础,承担接受事故信息和呼叫中心的作用,能够同步多方救援力量,确保救援的效率。
当然,中国一键全员应急从大体上还是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,并且碰撞检测和救援服务能无障碍联动。把E-call和行车记录仪结合起来,将检测系统和呼叫系统植入行车记录仪。因为行车记录仪是固定在前挡风玻璃上,和车身紧密结合,在检测和定位精度上有不小的优势,还支持北斗导航。
得益于国内的基建优势,4G迅速普及,借助4G技术的速度优势,通过记录仪内的传感器和云端的“碰撞大脑”相配合,实现同步至110、119、120、122、公益、商业等救援服务。中国一键历经八年研发和实战,前后获得知识产权超过80项,已经发展了8年,在全国已经覆盖除台湾省以外的地区。

在服务平台方面,中国一键自己搭建了融合应急中心,实现24小时服务,行车记录仪一键即可接通救援服务,现在已将同步至110、119、120、122、公益、商业等救援服务打通,在确认了救援需求的同时,110、119、120、122、公益、商业就已知晓救援目标。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,更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应急,珍爱每一个鲜活的生命。作为专业应急人,以科学严谨的态度,结合现实的要求,共同努力把见义智为、融合应急、救在身边、公益志愿事业做到极致!从而抢救更多的生命,拯救可能的每一个家庭。